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国院士 > 第八百一十四章 NASA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百一十四章 NASA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

会议室中,看出了徐川脸上的疑惑,刘嘉欣轻声解释道。

“这些论文学术权重的排名,是从多方面来权衡的。”

“比如引文次数、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学术奖项和荣誉、实际应用和政策影响、学术界与公众的关注等等。”

“不同领域的论文,判断的标准都不同。”

这一解释,徐川就恍然明白了过来,知道强电统一理论的排名为什么在这个AI学术智能小助手的排行中只在第九了。

判断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性,是需要综合考虑的。

比如引文次数。

这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论文被其他研究者引用的频率。

而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通常意味着其研究成果对学术界的影响力越大。

这方面的数据可以通过学术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opus等等来追踪和计算。

再比如同行评审。

对于学术界来说,一篇论文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质量控制机制,通过领域内的专家对论文进行评价,以确保研究的质量和贡献。

尽管同行评议的结果不直接反映论文的影响力,但它是评价论文学术价值和可信度的重要环节。

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强电统一理论排在第九,已经不低了。

甚至可以说在这个AI小助手的算法中,已经相当的看重。

毕竟他的强电统一理论虽然有召开过学术报告会,但也没有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更没有完全得到验证。

cRhpc机构那边现在都还在不断的用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验证强电统一理论中的其他预言常数呢。

理论距离真理,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这种情况下,这个AI小助手,能将强电统一理论排在第九,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考虑了强电统一理论的知名度、影响力、影响因子等等因素给出的排名。

毕竟这篇论文虽然还未完全得到验证,但名声和影响力可是真的不低。

......

通过各种方式测试了一下这款AI学术小助手后,徐川满意的点了点头。

很不错的一款学术型智能助手,从各方面来说都相当的不错,无论是对于论文重要性的判断、整理、解读、评估,还是对于论文手稿的录入、排版、语法检查等功能都相当的优秀。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

因为编写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各方面的性能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教。

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或许可以做一个App出来,公开对外发布,用于盈利和智能调教。”

如果要说优化一个AI最快的方式,那么自然是大量的客户进行大量的使用了。

每一次的使用都能积累到不同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汇总到数据库后又可以反馈到智能助手本身上。

就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Gpt深度学习模型,其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一经发布可谓就惊艳了全球,在自然语言处理上面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

而这个AI学术小助手的语言交互能力,在这方面也并不差。

大量的训练之后,或许还能从学术领域扩展到其他的领域。

一旁,刘嘉欣轻轻点了点头,道:“这个不难,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完成。”

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接近四位数的程序员,在核心主程序已经做完的情况下,针对国际各国的不同用户做出一个面向客户的app需要的时间并不会很长。

徐川笑着道:“届时我会帮忙推荐一下的。”

这是一款学术型的AI助手,以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信誉,相信这款App能够很快就在学术界火热起来。

当然,他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子的作用,真正能够让这个小助手在学术界广泛应用的,还得是自身的性能。

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聊了一会后,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徐川开口问道:“对了,这款AI学术智能小助手,起名字吗?不会就叫做小A吧?”

刘嘉欣摇了摇头,道:“小A只是个项目发展时的代号,还没正式取名,你取一个?”

徐川想了想,看着荧幕上旋转着银河,思索了片刻后,开口说道:“不如就叫做‘启灵’吧。”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道:“至于日常,叫做‘小灵’好了,灵与零同音,也代表着所有的开始。”

启人工智能之灵,思维敏捷,心灵手巧,在创新独立中的突破自我,希望它在未来的时间中,能够成长成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赋予自己真正的灵魂。

......

蓝天碧霄。

伴随着高速气流的轰鸣,一架如同蝠鲼的庞大航天飞机正在云端之上遨游着。

红紫色的尾焰如同晚霞般绚烂。

与此同时,另一边。

北米,华盛顿,NASA宇航局的卫星监控中心。

由数块屏幕组成的大型监控上,有卫星传递回来的实时光学画面。

星海研究院是米国,也是NASA监控的重点。尤其是当下蜀航天基地研发制造出一代星海号航天飞机后,其监控力度更是拉高到了一个顶点。

无论是近地轨道上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还是军事侦察卫星,都是常态。

而二代瀚海号航天飞机的航飞实验,同样监控中。

当然,星海研究院这边,或者说徐川也没想过‘隐秘’行动。

就目前的科技发展,下蜀航天基地是建造金陵这边还是建造在内陆大荒漠里面都没什么区别。

如今的卫星监控,老实说像华国、米国这类的大国,只要想,基本上你走在地上连你长什么样子都能看清楚。

而航天飞机这种体型庞大的装备,只要对方有心,基本都能监控到。

尤其是星海号和瀚海号都不具备隐身功能。

毕竟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用上,一代、二代航天飞机都是用于航天的,也不可能涂上隐形涂层。

而这并不是NASA宇航局第一次监控到瀚海号的飞行了。

看着卫星监控画面中那架比星海号更加庞大的航天飞机,翻阅着手中NASA宇航局最近这段时间收集到的数据。

cIA情报局那边的一位副局长皱着眉头开口道:“他们在航天上的实力更强了,这架航天飞机很明显比他们的星海号能承载更多的‘物资’。”

他说的是物资,不过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在常规时可以是航天发展需要的各种物资设备。

但真到了战争时期,也可以是各种攻击性的武器,甚至是战略性的武器。

尤其是那庞大无比的机翼,两侧的面积比一代航天飞机要更加的宽长,有些类似于他们的b-2幽灵轰炸机。

要知道,只要这架飞机能够承担的起对应的负载的话,宽阔的机翼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旋转弹架的数量,而旋转弹架的数量则意味着携带‘导弹’和各位武器的数量。

例如他们b-2轰炸机,两个旋转弹架能携带16枚AGm-129型巡航导弹,也可携带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弹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弹。

这种数量的载弹量,根本就不是普通的战斗机能够相提并论的。

而眼前,这架二代机的机翼,比一代机明显更加的宽阔。

虽然设计成这样对于徐川和星海研究院来说只是为了方便垂直起降,但对于NASA宇航局和cIA情报局来说,却是不可能不朝着军事的方面进行推测。

NASA宇航局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开口道:“我们第一次探测到这架新型航天飞机是在一个半月前。”

“从卫星探测到的相关数据来看,这架航天飞机的机身长度和他们一代星海号航天飞机相差不大,但是翼展和机翼宽度却翻了整整数倍。”

“从数据上来推测,在考虑引擎性能不出现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这架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的起飞重量能达到八百吨左右。”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看向监控画面上的瀚海号,接着推测道:“从尾焰上来看,他们依旧采用了和一代机一样的空天发动机,也就是电推机系统。”

“配合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装置,这架航天飞机对于燃料的需求远小于寻常的飞机,这样一来,其最大载重可能比超过五百吨。”

“当然,这里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数据。突破大气层的话,这个数量应该会降低到原本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左右,即五十吨-八十吨。”

听到这个数据,这位cIA情报局的副局长脸色当场就黑了。

八百吨的载重,这个数量已经超越了前两年消损在战场的安225运输机了。

那一款由前红苏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超大型军用运输机,其最大起飞重量也不过640吨而已。

而更关键的是,安225的货舱最大载重不过是二百五十吨。

超过五百吨最大载重的新型航天飞机,哪怕是仅仅在大气层内航行的数据,也足足是安225的两倍了。

这种程度的载重,运用到军事上无疑是极其恐怖的。

皱着眉头,cIA的副局长开口道:“比尔局长,你们最新款的航天飞机研究的怎么样了?”

面对星海研究院的航天飞机,如果他们没有应对的措施,对于国防安全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尼尔森快速的开口道:“坚韧号航天飞机已经通过了大部分的测试,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能正式拥有一架可以营运的航天飞机。”

“尽管在体型上无法和上个世纪制造的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这些航天飞机相比,但承载十几吨的物资设备进入外太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和星海研究院不同,NASA宇航局这边既没有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也没有空天发动机,能承载十几吨物资进入太空,他们依旧采取的是老一代航天飞机的手段。

即通过外部的推进器,来将航天飞机送上天,然后再通过航天飞机自带的燃料系统来进行变轨飞行等等。

尽管在灵活度上远远无法和星海研究院的航天飞机相提并论,但也算是能够实现自由进入外太空和大气层了。

说完这个,比尔·尼尔森在心里叹了口气。

虽然说他们已经快要能够复现航天飞机了,但和华国相比,如今在航天实力上,只看航天飞机和发射技术的话,他们已经落后了很多很多了。

听到这个还算是好消息的讯息,cIA的副局长皱着的眉头舒展了不少。

自从星海研究院发展出电推进的航天飞机后,米国在国防的压力上就飙升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

一架能够自由进入大气层和外太空的航天飞机,其战略地位用脚指头都能想到。

而封存了上世纪研发的航天飞机的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应对的手段。

由NASA宇航局配合内华达山脉公司研发的坚韧号航天飞机,虽然在体型上没有传统航天飞机那么大。

但对于如今的米国来说,最大的压力并不是大小,反而是有没有这个能力。

只要有,即便是小型化的,也足够了。

叹了口气,cIA的局长摇了摇头,让自己回过神来,看向比尔·尼尔森,开口询问道:

“另外你们正在研究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完成?”

虽然说在航天飞机领域他们已经落后华国,但几十年以来在航天领域的积累也并不是摆看的。

‘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就是NASA宇航局的储备积累技术之一,相对比航天飞机来说,这才是NASA宇航局的新杀手锏。

这是‘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中的一项技术,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立项了。

只不过当时由于航天领域没有任何的对手,再加上耗资巨大,这项计划被米国搁置,仅仅投入了相对较少的资金以供NASA进行研究外,就没有了其他的行动。

而如今重启该计划中的数量技术,也是他们迫于无奈的举动。

不得不说,时代的变化真的太快了。

向来自诩航天第一的他们,竟然被人在航天领域逼迫到了这个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