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283章 当年易水,张元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易水派祖师,张元素!”

“这不是上学期你讲的李东垣的师父吗?”有同学问道:“你说过的,他发奋攻读《黄帝内经》然后做梦都梦到有个仙人给他开了个胸,把内经塞到他胸口那个?”

这小伙子记忆力可以呀,自己都快忘了自己讲李东垣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张元素。

“对,就是李东垣的师父,张元素知名度不及身为金元四大家的徒弟,在历代医家里知名度相对来说,不怎么高,但是此人对于中医的发展,可谓是影响深远,尤其是今天对我们的影响很深远......”

很多他的学术思想,都变成了现代中医临床的一部分,而且还是重点内容,要考的那种。

为了更好地表达易水学派对脏腑辨证的贡献以及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李介宾提纲挈领: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中国中医学的一个流派,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强调了脏腑病机学说,并以脏腑病证病机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对中医脏腑辨证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出来的,唐宋之后,多以六经辨证为主,直到张元素开创脏腑辨证及脏腑用药之后。

在明清以后,脏腑辨证逐渐取代了六经辨证,成为了中医辨证法的主流,影响至今。

包括如今的大学(中医)教材,也以脏腑辨证为主流重点,六经辨证只是附属,不作要求。这说明脏腑辨证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当然,对于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将其分为主次。经方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短板也很明显,就是作为一个辨证体系,门槛太高,而脏腑辨证依托《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更符合中医理论,简单上手,所以渐渐取代了六经辨证,成为了当下的主流。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元易水(今河北易县)人,自幼聪敏,八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金海陵王完颜亮,字元功),从此弃仕从医。

秦汉以前,中医施治方论见着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中。

至东汉南阳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始创辨证论治的先河,并将八纲辨证落到实处,享有“方书之祖”的美誉,张仲景也被尊崇为医圣。

古典医籍虽有脏腑功能、病因病机方面的系统阐释,但即便是医圣张仲景,也是没有对脏腑辩证进行系统总结的,而这个延用至今仍然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脏腑辩证施治方略,始创者当予以张元素。

张元素的学术核心突出表现在脏腑辨证,尤其是对脾胃病的辩证施治和扶养胃气的思想上,它对李杲后来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脾胃理论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着名医家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都是张元素的弟子,张氏的理论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与发扬,成为与“河间学派”具有不同学术风格的另一大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可以说金元四大家,就是“易水学派”与“河间学派”两大流派的争锋。

李介宾看下面的同学听到这个津津有味的,不禁一笑,中二少年欢乐多嘛,于是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些金元医家的师承路线图,大家这才发现,果然金元名家尽出自这两派。

有意思的是,张元素与刘河间都是一派始祖,并且他们所学源头也都是《黄帝内经》,但所悟却不一样,刘河间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但是刘河间生病自己治不好,后来请了个姓张的“无名”大夫给他治好了,这就有意思的紧了。

“盲猜一波,这个姓张的叫张元素。”下面有同学笑道,这种古代名医的小彩蛋,听起来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张元素医学思想的可贵之处,首先是他具有革新精神,虚心好学、谦逊低调,精研古训而不拘泥于古方,完善了以脏腑辩证和循经用药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张元素的一生,着述颇丰:《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珍珠囊》......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体现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

而其源头也很清楚,《黄帝内经素问 藏气法时论》有云:“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这段文字,张元素之前,并无医家运用于临床,是张元素将之完善,并且指导治疗。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难道在张元素之前,中医不是这样用药的吗?”薛静好奇问道。

李介宾解释:“张仲景之前,没有《伤寒论》,张元素之前,也没有脏腑用药......或者说,有其意,但是还未成形,就如同《寻秦记》里面的项少龙,回到战国时候,一言一行都是圣贤之语,唬的当时百家名士惊为天人......”

项少龙就是个兵痞(黄易原着,内容很劲爆建议找未删减版本批判学习),没什么文化,但是就算如此,生活在现代,很多平时大家随口说的谚语,都是浓缩了千年文化的精华,回到春秋战国,跟一群先秦时代的探索者在一起,那就是降维打击。

李介宾讲到这里,想想看还是很yy的,如果真穿了,不当文抄公提前把这些医家的着作思想给占了,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