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传讯兵听到刘宏大吼,心中一颤。

惶然跪下求饶,抬头望向曹节,心想剧本不是这样写的啊,说好的龙颜大悦,封赏于他呢?

曹节见自己安排的传讯兵如此不堪,心中恼怒异常。

但还是强压怒火,深呼一口气,控制语气温和道。

“陛下问你话呢,你如实回答。”

传讯兵听到曹节如沐春风的声音,心下稍安,低头禀道。

“启禀陛下,幽州乐浪郡有捷报传至,三韩于去年年底来犯劫掠。

乐浪郡守张歧当机立断,遣别部司马杨辰迎敌,杨辰御敌于边境之外,杀敌两万余。

且收复大半真番郡旧地,使者现于殿外候旨。”

“快,速传!”

刘宏闻此捷报,龙颜大悦,缓缓落座。

旁侧张让察言观色,轻声对刘宏谄媚道。

“恭贺陛下收复失地,雄才大略,英明神武。

得此良将,必能如汉武帝般流名垂青史。”

“哈哈哈,爱卿言重了,朕岂敢与武帝相提并论。”

刘宏挥手笑道,然扬起的嘴角难掩内心的得意。

不一会儿,和珅入殿,神情庄重,眼神微扫前方,缓缓跪地,叩头拜道。

“小民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宏见和珅行礼如此之重,言语又甚是讨喜,哈哈大笑,从未感到朝议如此有趣,和颜悦色开口询问,语气和蔼。

“朕刚适才听闻别部司马杨辰收复真番郡故地,可有此事啊?”

和珅恭敬行礼回话,声音谦逊温和。

“启禀陛下,此事属实,这为奏折,请陛下御览。”

说罢,和珅呈上奏折,由赵忠转交刘宏。

“好,好,杨爱卿真乃虎将也。

诸君,杨将军功勋卓着,当以何封赏?”

刘宏阅罢奏折,哈哈大笑,目视殿下诸臣。

“陛下,此举不妥!”

此时,宗政刘虞起身离席,高声阻拦。

刘宏见状,错愕片刻,疑惑问道。

“有何不妥?”

刘虞躬身下拜,面色激动,言辞急切。

“陛下,对待外夷,当以安抚为主,施以怀柔之策。

老子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还请陛下明鉴!”

和珅闻刘虞之言,摇头晃脑,缓缓转身,看向刘虞,开口反驳道。

“宗正所言不无道理,但若不彰显强大的实力,又如何对外夷怀柔呢?如驯服野兽,必先以武力震慑。

杨司马现在亦在安抚外夷,并有开设书院教化外民之举。”

“三韩异族兵力不下八万,收复真番郡需耗费多少钱粮?

大汉如今天灾不断,如何抵御异族反扑?”

刘虞声音低沉,怒视和珅。

此时,议郎蔡邕亦面露忧色,上前拱手道。

“陛下,刘宗正所言甚是,幽州总人口不过200余万,一旦有战事,基本全靠冀州钱粮供给。

且真番郡四周皆为外夷,还望陛下三思!”

刘宏闻需花费钱粮,心痛不已,欲言又止。

和珅看向蔡邕,面露疑惑,拱手问道。

“不知这位大人是?”

蔡邕拱手回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

“在下蔡邕,字伯喈,不才现居议郎一职。”

“原来是蔡大儒,在下适才失礼了。”

和珅对蔡邕拱拱手,继而看着蔡邕,继续问道。

“适才蔡议郎言及幽州战事,敢问因何有战事?实乃外夷常袭扰幽州。

就乐浪郡而言,其周边外族,如高句骊、三韩、东濊貊、夫余等,时常前来袭扰。

数年前,他们甚至截走乐浪太守。而我方反击,也是因其寇边之举。

若我辈一再退让,外族必以为我等软弱可欺,进而联合攻之,到时我等该当如何?”

此时,众大臣皆沉默不语,和珅见状,语气坚定的说道。

“且杨司马曾言,愿倾尽家产,抵御外敌。

我等当展现大汉风骨,令异族畏惧,不敢再犯边境。”

和珅双眼圆瞪,面色红润异常,声音愈发慷慨激昂。

“在下临行前,杨司马曾言,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又何惧哉!”

刘宏闻此豪言,亦深受感动,高声急切询问和珅。

“不知杨司马出身何处?”

和珅躬身回复刘宏,神情恭敬无比。

“启禀陛下,杨司马乃楼船将军梁县候杨仆之后。”

言及此处,和珅似是想起什么,忽地落下泪来,语气悲戚感叹。

“杨家为将门世家,可惜如今仅余杨司马一人。”

刘宏闻此,对杨辰更为认可。汉代重家世,虽然他不喜世家。但仅剩一人的杨家,他自然更为喜爱。

刘宏转头看向身旁曹节,面带信任。

“爱卿以为,当给杨辰何种封赏为宜?”

曹节故作沉思片刻后,缓缓回道。

“陛下,下官以为,可封杨辰为真番郡郡守,兼安东都护府都护一职。”

“善!”

刘宏拍手称赞,随即下旨。

“别部司马杨辰收复国土有功,朕封其为真番郡郡守,领安东都护府都护。”

“陛下,不可!”

议郎蔡邕再次上前阻止,神情急切。

曹节对蔡邕终日呼号诛杀阉党甚为恼怒,本欲日后再行惩治,岂料今日此人又来生事,遂怒视蔡邕。

“陛下金口玉言,蔡邕你再三阻挠,所为何意?”

蔡邕并未理会曹节,而是看向刘宏,语气激动,言辞恳切。

“陛下,据臣所知,杨辰年仅十五,而太守官职为2000石,这如何使得啊!”

和珅对蔡邕再三阻挠亦愤然不已,但仍上前微笑看向蔡邕。

“蔡大家熟读经书,岂不知甘罗十二岁为相,霍去病十七岁获封侯之事?”

蔡邕无言以对,呆楞当场。

和珅心中大爽,但仍面带忧色,对刘宏躬身一礼。

“陛下,真番郡异族众多,不服王化。

适才刘宗正提及怀柔政策,与杨司马理念相合,听闻蔡大家乃儒学大家,恰真番书院缺一院长。

在下斗胆请蔡大家担任院长祭酒,教化异族。”

刘宏略有迟疑,于他而言,蔡邕尚有可用之处,明年他亦有开创鸿都门学之念。

此时,将作大臣阳球出列,他与蔡邕不和,向刘宏躬身行礼道。

“陛下,蔡公之名四海皆知,属下也认为由蔡公担任院长祭酒最为合适,届时外族必定臣服于陛下。”

见刘宏仍犹豫,曹节轻声道。

“陛下,蔡邕屡屡忤逆陛下,派其去幽州教化外族甚为妥当。且杨辰有功,所提要求并不过分。

见曹节也如此说,刘宏点头看向蔡邕。

“蔡邕,朕命你为真番书院院长,协助真番郡守杨辰教化外族!

即刻赴任,你可愿意?”

蔡邕懵了,但作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蔡邕说不出反驳的话,只能点头领命。

“微臣领命,请陛下让臣准备两天,带上家眷,再去赴任。”

刘宏摆手,神情不耐:“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