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到秦霁岚这么说,观众就知道该是享受美食的时间了。

他们纷纷伸出筷子,朝着自己早就相中的那部分鱼肉而去。

怕辣的观众本来只想简单尝试一下,没想到这一吃就停不下来了。

于是弹幕上除了那些能吃辣的人在比较自己的吃辣能力,还有一些人在那里疯狂的夸夸。

【我的天呐,剁椒鱼头也太够味了吧?第一次吃到这么辣、这么爽的菜,一整个大满足了!】

【哼哼哼,我更是吃辣高手,我直接空口吃了一大堆剁椒。真的,你们还别说,挺香的。】

【嘶——楼上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呀?对于我来说,这也太吓人了吧,这么恐怖的吗?】

【你们能吃辣的人,都这样吃辣椒的吗?吃完后没有感觉某些地方火辣辣的疼吗?】

【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是假,但是辣味确实好容易上瘾啊!虽然我不太能吃,但是已经爱上了。】

【山风也太会做菜了吧?怎么能够把所有的菜都做的这么好吃啊?实在是太神奇了!】

每个观众都吃得津津有味,想不出更多的词来形容这样的美味。

不过没关系,我们主播山风的好朋友——锦衣玉食可以!

周憬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秦霁岚的直播了。

不过每次秦霁岚直播完,都会给她寄上一份饭菜。

甚至是特意选了那些用更好的天然食材做出来的。

所以对于错过这些天的直播,她也没有多大的遗憾。

而且周憬最近一段日子被各种事情绊住了脚,忙里偷闲才挤出这么点时间。

她运气不错,正好赶上秦霁岚把菜做好,打开锅盖的时候。

等到秦霁岚宣布剁椒鱼头做好,周憬送了几个大额的礼物,然后才开始享受这份美味。

剁椒鱼头,这道菜在口感和视觉上都可谓是丰富而独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颜色鲜艳的剁椒,宛如火焰般跃动在雪白的鱼头之上,令人垂涎欲滴。

当周憬的筷子轻轻夹起一块鱼肉时,似乎能感受到它的细腻与滑嫩。

一口咬下去,鱼肉仿佛在舌尖上轻轻融化,带来一种清新而温柔的触感。

细腻滑嫩的口感立刻在舌尖上绽放。

这种嫩滑的口感,如同丝绸般在口中滑过,令人陶醉。

鱼肉鲜嫩多汁,仿佛是大海深处的馈赠,带着淡淡的咸鲜,却又丝毫不觉油腻。

而剁椒的加入,则为这道菜增添了层次丰富的口感。

剁椒的香辣味渐渐渗透进鱼肉中,使原本清新的鱼肉多了一层层次丰富的口感。

那种辣味,并非简单的刺激,而是带有一种微妙的醇厚,如同烈酒中的芬芳,令人回味无穷。

剁椒的香辣味在口中爆发,辣而不燥,香而不腻。

辣味刺激着味蕾,带来一种独特的快感,而香味则让人回味无穷。

剁椒的颗粒感与鱼肉的嫩滑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口感更加立体丰富。

随着咀嚼,剁椒的香气愈发浓郁,与鱼肉的鲜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滋味。

这种味道既有菜的火辣,又有海鲜的清新,仿佛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此外,鱼头中的骨髓也被炖煮得十分入味。

周憬按照自己的习惯,把鱼中间那根大骨头一节一节地咬开。

这样就更加方便她品尝骨髓的味道。

如她所想,骨髓的口感软糯而滑腻,与鱼肉和剁椒的口感形成了一种美妙的交融。

当周憬咀嚼时,可以感受到骨髓中的鲜味与剁椒的香辣味在口中交织,令人陶醉。

整体而言,剁椒鱼头的口感既嫩又滑,既有鱼肉的鲜美,又有剁椒的香辣味。

这种独特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和满足。

无论是辣味的刺激还是香味的回甘,都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

“剁椒鱼头的出处,据说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间。”

“反清文人黄宗宪因文忌‘文字狱’而出逃。”

“那‘文字狱’又是什么意思呢?”

“文字狱是华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指的是统治者或朝廷以文字为由,对知识分子、文人等进行打击、迫害和处罚的行为。”

“该现象在华夏许多朝代都有记录,朝鲜、日本等国也有类似事件。”

“文字狱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但最为人所知的文字狱案例多发生在明清时期。”

“清代文字狱频发,尤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数量达上百起之多。”

“文字狱的原因多样,包括清除异己、强化统治地位、打击反清思想等。”

“文字狱的泛滥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智慧和创造力,禁锢了思想,扭曲了文化,闭塞了社会。”

“除此之外,文字狱还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了恶劣影响,败坏了官场风气。”

“在明清时期就有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

“明朝嘉靖年间的文字狱,以大学士杨廷和的《吾孙自述》为开端,导致大量知识分子、文人和政治家受害。”

“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字狱,如三联书事件,由三位知识分子联名撰写的反对康熙皇帝打压言论自由的文章,最终受到严厉惩罚。”

“文字狱是华夏古代统治阶级为钳制舆论、加强统治而实施的一种手段。”

“文字狱的泛滥不仅给受害者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对华夏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酷的文字狱阻碍了历史进步,是封建专制政治的产物,应当予以否定。”

“我们说回刚才故事的主人公黄宗宪。”

“黄宗宪路上途经湖南的一个小乡村,借住在一个贫苦的农户家。”

“农夫从池塘中捕回一条胖头鱼,农妇便用这条鱼来做菜来款待黄宗宪。”

“鱼洗净后,鱼肉放盐煮汤,再用自家产的辣椒剁碎后与鱼头同蒸。”

“不曾想,黄宗宪吃了觉得非常鲜美,无法忘怀。”

“事情结束,黄宗宪回到家,还是对这道菜念念不忘。”

“他便让家厨将这道菜加以改良,于是便有了‘剁椒鱼头’这道菜。”

“再后来,这道菜成为了湘菜蒸菜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