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 第1章 伯夷列传+管晏列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伯夷列传

哎哟喂,这学者们啊,读书读得可真多,但还是得回归到六经这些经典上找答案。虽然《诗经》《尚书》这些书有些残缺,但虞夏时代的文化,咱们还是能略知一二的。想当年尧帝准备退位,想让位给虞舜。在舜和禹之间,那些诸侯和长官们纷纷推荐,于是他们就在位上试了试,一干就是几十年。等他们干出成绩来,这才把政权交给他们。这摆明了是告诉天下人,这国家大权、王者之位,传下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但有些人却说,尧曾经想把天下让给许由,结果许由不接受,觉得耻辱就逃跑了。到了夏朝的时候,还有卞随、务光这样的人。这又是怎么说的呢?太史公说啊,我登上箕山,看到上面有许由的坟。孔子在排列古代的仁人圣贤时,像吴太伯、伯夷这些人,他都讲得特别详细。但我听说许由、务光他们的义气特别高,可他们的事迹却很少见到,这又是为啥呢?

孔子曾经说过:“伯夷、叔齐这俩人啊,不记恨别人的旧恶,所以别人也不怎么怨恨他们。”“他们追求仁德,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我对伯夷的遭遇感到悲哀,看了他的诗,觉得挺奇怪的。传说里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老爸原本想让叔齐继位,结果老爸一死,叔齐却让给了伯夷。伯夷说:“这是老爸的命令啊。”然后就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跑了。于是国人就立了他们的弟弟为君。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就想去投奔他。结果到了那儿,西伯昌已经死了,武王就载着西伯昌的神主,号称文王,向东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拦着马进谏说:“老爸死了还没葬,你们就去打仗,这能叫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去杀君王,这能叫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了他们。但太公说:“这俩人是讲义气的。”就把他们扶走了。武王平定殷商的乱局后,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但伯夷、叔齐却觉得耻辱,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就隐居在首阳山,靠采薇菜来吃。后来饿得快要死了,他们就作了首歌。歌词是这样的:“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薇菜。以暴制暴啊,却不知这是错的。神农、虞舜、夏禹这些先人啊,一下子就消失了,我该去哪儿呢?唉,我的命怎么这么衰啊!”最后他们就饿死在了首阳山。这么看来,伯夷他们到底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

有人说:“天道可是不偏袒任何人,但总是眷顾那些善良的人。”那像伯夷、叔齐这样的,算不算善人呢?他们这么积德行善,结果却饿死了!再说那孔子的七十二贤徒,孔子就特推崇颜渊,说他特好学。可是颜渊这家伙总是穷得叮当响,连糟糠都不嫌弃,结果还早早夭折了。这老天爷报答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那盗跖呢,天天杀人放火,吃人肉,残暴得不得了,手下还有几千小弟,横行霸道,结果还活得好好的。他这是积了什么德啊?这些例子都太明显了。再说到近代,有些人行为不端,专做坏事,却一辈子逍遥快活,家里富贵得几代都花不完。而那些挑地方走路、说话看时机、不走歪门邪道、不公正就不发火的人,却倒霉得数不胜数。我真是搞不懂了,这天道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孔子曾经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各有各的志向嘛。所以他也说:“如果富贵真的可以求得,哪怕是给人赶车的活,我也干。如果求不得,那我就干我喜欢的事儿。”还有那句“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就是说世道混乱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君子。难道是因为他们看重的东西不同,轻重缓急就不一样了吗?

孔子还说:“君子最担心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颂。”贾谊也说过:“贪婪的人追求财富,有志气的人追求名声,虚荣的人追求权势,普通人就图个活命。”又说:“同样的光明会相互照耀,同类的事物会相互吸引。”“就像云跟着龙,风跟着虎,圣人一出现,万物都显得那么鲜明。”伯夷、叔齐虽然贤良,但有了孔子的称赞,他们的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但附在了孔子的名声之下,才更加显耀。那些隐居山洞的贤士,有时候也得靠这种方式才能扬名立万。可惜啊,有些名字就这么被埋没了,真是悲哀!那些小巷子里的人,想要修身立名,如果不依附于那些有名望的人,又怎么能让后世记住他们呢?

天道啊,真是难以捉摸,看似公平,其实也有偏颇。贤良的人可能会饿死,而盗贼却能聚众横行。吉凶祸福,因果报应,都纠缠在一起,难以分明。孔子很少谈论命运,但从他之前的话里,我们也能窥见一二。唉,那些清高的士人,如果不依附于有权有势的人,又怎么能让后世知道他们的存在呢?

管晏列传

话说这管仲夷吾啊,可是颍上的一号人物。小时候就经常跟鲍叔牙混在一块,鲍叔牙一看就知道他将来肯定是个牛人。虽然管仲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老是坑鲍叔牙,但鲍叔牙就是对他好,从来不说他啥。后来呢,鲍叔牙跟了齐公子小白,管仲则跟了公子纠。等到小白当上桓公,公子纠挂了,管仲也被抓了起来。可鲍叔牙呢,没嫌弃他,还推荐他当了大官。管仲一上任,齐国就牛得不行,桓公都成了霸主,九次会合诸侯,把天下都搞得服服帖帖的,这都是管仲的功劳啊。

管仲自己也说了:“想当年我穷得叮当响的时候,跟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老是拿大头,鲍叔牙也不觉得我贪心,他知道我穷啊。还有啊,我给鲍叔牙出主意,结果越出越穷,他也不觉得我笨,他知道有时候就是运气不好。我被君主炒了三次鱿鱼,他也不觉得我人品差,他知道是时机不对。还有啊,我打仗老是逃跑,他也不觉得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要养。公子纠失败了,召忽死了,我被关起来受尽侮辱,鲍叔牙还是不觉得我无耻,他知道我不在乎那些小节,就是怕功名没显于世。所以说啊,生我的是父母,懂我的就是鲍叔牙这哥们儿了。”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自己还甘愿当他小弟。他们家族在齐国一直享受着高待遇,封地都传了十多代了,一直都是有名的大夫。大家呢,也不光是夸管仲有多牛,更夸鲍叔牙会识人。

管仲一上任,就开始整治齐国。虽然齐国地盘不大,又在海边,但他就是能想办法让国家富强。他特别懂得老百姓的心思,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他就说:“仓库里粮食满满的,老百姓就知道要讲礼节了;吃得饱穿得暖,就知道荣辱了;君主遵守法度,家庭就和睦了。如果国家的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扬,那国家就得完蛋。发布命令就像水从源头流出一样,要顺应民心,这样政策才能顺利执行。”所以他的政策都很接地气,老百姓想要什么,他就给什么;老百姓不喜欢的,他就去掉。

他治理国家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会转危为安,化败为胜。他看重事物的轻重缓急,做事特别谨慎。有一次桓公因为生少姬的气,就南下去打蔡国,管仲就借这个机会去打楚国,责怪他们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还有啊,桓公北征山戎的时候,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恢复召公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柯地会盟的时候,桓公本来想背弃跟曹沫的约定,但管仲坚持要守信,结果诸侯们就更尊敬齐国了。所以说啊,“知道给予其实就是获取,这才是治国的宝贝啊!”

话说啊,这管仲呢,他有钱得跟国王似的,家里豪宅豪车都有,可齐国人呢,都不觉得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还继续推行他的政策,所以一直都比其他诸侯国强大。过了百来年吧,又出了个晏子。

这晏平仲婴啊,是莱地夷维人。他服务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因为节俭和实干精神在齐国特别受重视。他当宰相后呢,吃饭从不多吃肉,家里的妾也不穿丝绸。在朝廷上,国君问到他,他就直言不讳;没问到他呢,他就谨慎行事。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顺从命令;政治黑暗时,他就权衡利弊后再行动。就这样,他连续三代在诸侯国里声名显赫。

有这么一位叫越石父的贤人,曾经被关在牢里。晏子出门时碰巧遇上了,就解下左边的马匹把他赎了出来,然后载回家。可是啊,这越石父回家后,连谢谢都没说就进屋了。过了好一会儿,他突然提出要跟晏子断绝关系。晏子一听,吓了一跳,赶紧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虽然不才,但好歹把你从困境中救了出来,你怎么这么快就要跟我断绝关系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显得屈从,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保持诚信。当我在牢里时,你并不了解我。现在你既然已经觉悟并赎我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但了解我却对我无礼,那我还不如待在牢里呢。”晏子一听,赶紧请他进来,奉为上宾。

还有一次啊,晏子当齐国宰相时出门,他的车夫从门缝里偷偷看他老婆。这车夫给宰相驾车,坐着大车盖,赶着四匹马拉的车,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回家后,他老婆却要跟他离婚。车夫问她为啥,老婆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却能当齐国的宰相,名扬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那神态多深沉啊,总是那么谦虚。你呢,身高八尺,只是个驾车的仆人,却还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所以我要求离婚。”后来这车夫就收敛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如实相告。晏子一听,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唉,这晏子啊,真是聪明绝顶,连家里的车夫都能调教得如此出色,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太史公这哥们儿说了啊:我读了管仲写的那些书,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还有晏子的《春秋》,哎呦,说得可真详细啊!看完他的书,我就特想看看他这个人到底咋样,所以就给他写了个传记。他那书吧,市面上多的是,我就不啰嗦了,咱来聊聊他的趣闻轶事吧。

管仲啊,大家都说他是贤臣,可孔子却瞧不上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周朝道统衰微了,桓公虽然贤明,但管仲却没辅佐他成为王,只是搞了个霸主当当?不是有句话说嘛,“要顺着别人的优点夸,帮着改掉缺点,这样上下级才能亲如一家”。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再看看晏子,那哥们儿趴在庄公的尸体上哭,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啊,礼数尽了才走。这不就是那种“见到正义的事儿不上,那就是没勇气”的人吗?他那些直言进谏,敢跟君王顶嘴的事儿,简直就是“在职时尽心尽力,离职后也想着弥补过错”的典范啊!要是晏子还活着,我哪怕给他当个马夫也乐意啊,太佩服他了!

总的来说呢,管仲帮齐桓公成了霸主,晏子被大家称为贤人。他们让国家粮食满仓,人民安居乐业。能把祸事变成好事,说出惊人的话还能保全自己。孔子都得靠他们,我这小历史作家更是心向往之啊!他们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和影响,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至少留在了大家每一个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