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11章 大唐,大唐(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瑶将军开心呐。

新朝开国,就是瞎子也能看出眉目,在座的这可都是开国元勋。

张德追随大李去景城,郑大帅投军安边之初,谁能想到能有今天?

宋将军困居边疆多少年,尤知这际遇之神奇莫测。

借着酒劲儿,众将情绪都很高涨,鼓鼓噪噪,说说笑笑。

忽而,李老三端碗高呼道:“诸位听我一言。

贞观四年,太宗皇帝遣李卫公出定襄,灭东突厥,俘颉利可汗。自此,四夷君长共聚长安,尊太宗为天可汗。太上皇与太宗载歌载舞以贺。

这里不是长安,也没有太极宫、凌烟阁,但是……

李老三起立左手持碗,右手叉腰,慨然道:“回想三十年创业之艰,有此魏州一胜,河北局势已明。往后,只要我等不糊涂,按部就班,次第剪除逆蕃,复兴大唐,一匡华夏,此功之盛,我看,远在灭东突厥之上。

我欲效法先贤,与诸军共舞,互勉,再接再厉,早日功成。”

与众邀饮一碗,李老三取来琵琶让大侄子李洵抱了,张德弄来大鼓放好,又有要吹的,要打的,要弹的,一一备好。

郑大帅于乐器是一窍不通,但是舞蹈不差,当年与草原酋长可不少交际。

李老三与郑守义携手,与宋瑶等将来在场中。

“起!”

一声鼓响,辽王李洵指尖拨动,铮铮之声喷薄而出,又有那弹琴的相和,伴随一曲《将军令》,堂中诸文武载歌载舞,欢闹起来。

一曲毕。

一曲起。

“皇帝持刀强,一一上秦王……

丈夫力气全,一个拟当千……

一曲接一曲,曲曲不停歇。

也不知几曲跳过,唐公与几位老战友一一敬酒,终于有些疲累。回来吃了两碗红糖绿豆汤醒酒,瞥见大侄子坐在一边吃闷酒,冷冷清清,与场中将军们的笑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三郎思索一下,叫来从人吩咐,去将张德、郑守义两个都请去后堂,自己来在侄子面前,微微笑道:“大郎,随我来。”

郑大帅跟着一通舞蹈一顿喝,也是弄得上头,正与老伙计张德两个抚今追昔,共忆往日峥嵘岁月,边上跟这个宋瑶不时凑趣。

忽闻李老三请他,忙与张德联袂先到。

酒意上头,郑守义随意寻个坐垫坐下。

不片刻,李老三与李洵也前后进来。

郑二晕晕乎乎,斜倚着也懒得起身。

摆上醒酒汤吃了,闲杂人等离去,屋内只余四人。老屠子就感觉这气氛有点不同,揉揉眼坐直了,左顾右盼道:“这是怎么?”感觉有事啊。

李三郎将三人挨个儿看了,开口道:“朱梁颓势暴露无遗,只要咱自己不犯大错,灭梁也就在这几年了。

自天佑四年以来,已近十载。这些年,我军延用大唐国号,用天佑年号,这其实是一个态度,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大唐,在天佑四年实已亡于梁。

这无须讳言。

我是想,在明年,也就是天佑十四年,重建大唐国号。

这天佑年号也是朱温当年所取,正好给他换了。

外头闹他们的,借着今天人齐,咱把这事儿议一议。

按道理,这开国大事至少承嗣、东城、元哥儿几个都该与闻,没奈何如今事业大了,天南海北的不能聚齐。

所以,你我四人先议个大略,再问问彼等心意如何。”

郑大帅听说,酒都醒了。无比郑重地坐端,看看张德,同样的肃穆。

开国啊,这就是排排队分果果啦。

辛苦二十好几年,是赔是赚就看这么一哆嗦了。

倒是李洵面色有些古怪。

能不古怪么,自打三叔掌权以来,正经大事儿就跟他无关。今天怎么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么?若非知道这是深夜,大侄子李洵真想抬头看一看,看看天上的日头是否正常。

便听李三郎第一个对他说:“大郎,先说说你这事。”开了头,目光却在张德、郑守义两人脸上滑过,“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大兄意外身故,我接下这个担子,对所有人都是最好。

大郎你也不必腹诽。

你看看朱梁,你看看独眼龙家里,我明白告诉你,若当初是你接位,卢龙不会比他们好到哪里去。”

说着指了老黑的鼻子,道:“郑兄从安边便跟着你阿爷,血里火里几十年,战功赫赫。你呢?让他认你做大帅?凭什么?

德操就更早,资历比这黑厮还深,你凭什么?

大兄常说一句话,少问别人为什么,多问自己凭什么。扪心自问,你就真能比朱有贞做得更好?”

三叔这样一个开场,不单李洵没想到,郑守义、张德也有点意外。

也不等这三位多想,也不等他们有答语,唐公李老三自说自话,带了点看破一切的洞察与骄傲,仍是对大侄子说:“哼,在想为什么不能是李存勖么?呵呵,便是你有李存勖的本领,不好意思,这份基业也有我李三郎的一份。

哼,我把话放在这里,没有我李三郎,豹军走不到今天。”

说着指头连点了郑守义、张德。“没有我李三郎,你等还能坐在这里?早他娘地埋骨荒郊了。

所以,就算你想做李存勖,我却不是李克宁,不想被亲侄子杀全家。”

李老三这几句话说的理直气壮,说的理所当然,嗯,郑守义也不反对。但是,你说你大侄子,怎么就扯到老子头上呢。

这话题过于刺激,郑守义可不能让他再自由发挥了,抓着一个空挡赶紧撇清道:“三郎三郎,这话怎么说法。”看一看李洵小伙子,再看看一点都不像小白脸的李老三,郑守义果断表态,道:“当初李头儿有言在先。”

将肚皮扶一扶,模仿着当年李大郎的神情模样。“这豹军,不是谁家私产,乃我等共同之事业。”

脸一转,对李老三道:“三郎,这些年你忙里忙外,我等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你看家捉钱,种田养马,供给军需,俺如何能安心打仗?”

慢了半拍的张德亦道:“不错。李兄常说,这事业并非他一人私产,要共富贵。三郎操持多年,我等也都看在眼里,何须多言。”眼角瞥一眼郑老二,奶奶地就你能。

李三郎坦然受了二人的吹捧,遂向二人拱拱手道:“李克宁随独眼龙创业多年,深知其中艰难,更知道彼时内忧外患,河东乱不得。所以李克用要传位李存勖,李克宁第一个支持。

他何尝要反?李克宁有心要反,还有他李存勖什么事儿。

哼,那是李存勖不自安。

若换在卢龙,大郎,我问你,你接了位,你能自安么?”

根本不给大侄子废话的机会,李老三一摆手,自顾自说:“我做周公,你还能做成王,这已经是上上之策了。”

看到大侄子眼底的不屑,李三郎道:“当然,你未必愿意做这成王。

是,是有些委屈你了。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机会给你选择。”

说到这里,李三郎起身踱步两圈,道:“若开国,国号,我还想用‘唐’。既然开国,不可无君,我家是宗室,但我无意坐那个位置……

你别不信,这么说吧。

一来,那位子有刺,我不想坐。

二来,我也不想做个出尔反尔的小人。

所以,如果你愿意,天子由你来做我没意见。

张兄,郑兄,可有异议?”

张德与郑守义对视一眼,都很惊诧。

不对,不对。

这不对呀。

咱们在幽州不是说好了你李老三做天子,爷爷几个轮庄做宰相么?

怎么着,你小子要变卦?郑某人第一个就不能同意啊。

可是没道理呀?李老三你要干什么?你想死爷爷可不能陪你胡闹。

正要开牙,却见李老三向他连连摇手,说:“二郎你先不急,听我说完。”

唐公回座,认认真真地与两个老伙计交换了眼神,郑重其事地说:“一朝开国,最重要就是定制。定制得好,能有百年太平,如前汉、后汉,大唐。若定制不好,则变乱就在眼前,如西晋。

所以,这些年来,我常常思索,若有幸重开大唐,该如何定制?

从前局面不明,说这些都无意义,如今你我就必须要思考此事了。

这些年来,遍观史籍。”

李老三的一根手指头指着苍天,一字一顿地说:“我以为,自三代以降,中国治政之大恶,恰恰就是这个皇帝。

有人说,皇帝是天子,是代天牧民。但实际上呢?皇帝是人,有血有肉,他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做不到时时体察天命,事事遵从天道。

说明白一点,人皆有私。是个人,他就做不到大公无私,在国家与私利之间,就很难平衡。

出口成宪,高高在上。

天下人之生杀予夺操于其手?

哼,有这样一个人在,则万民之安危福祸绝难安全。

所以,我苦思多年,以为新朝绝不能有一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天子。在我看来,这新朝天子也必须处于律法之下。不是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我看还要改一个字,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个皇帝,他是大唐天子,但不他是天下之主人。

这个皇帝,他将只是大唐的一张脸,但不会拥有任何实权。简单地说,这个皇帝,这个天子,跟你现在这个辽王不会有本质区别。

做了这个天子,就意味着你将失去自由,再不会有机会建功立业。”

李洵听说,小脸煞白。

郑老二默默地听,默默苦思此中的道理。

作为卢龙武夫,作为安史余孽,郑守义在心理上对什么天子什么皇帝从来无感,他关心的是李老三在这里头挖了什么坑。

倒是张德最先体会了李老三的心思。“唐公之意,可否明言?”

“我还说得不够明白么?”李三郎摊开双手,苦笑道,“我再说透一点。

我不愿这世上有一个能够随意左右别人生死之人。

我自己不愿做那人,亦不愿有人是那人。

我不愿意有一个人可以高高在上,可以无缘无故地决定我李三郎的生死命运。所以,天子将只是大唐之象征,但不拥有任何实权。

也不复杂。当年管夷吾治齐,齐桓公便有言在先,祭则寡人,政则有汝。我只是要再多走一步。

除祭祀天地祖先及各类大典,天子不理军政事。国事有朝廷治理,朝廷由枢密使即宰相管理。枢密使五年一任,至多两任。

枢密使由枢密院共推,天子仅得根据公推加玺,亦无任免之权。

开国后,我做首任枢密使,至多两任。

此后,张兄,郑兄,就轮到你等。”

郑守义这下就完全明白了李老三的意思。

把“天子”高高架起来,天下由他们这些人轮庄,枢密使就是带头大哥。这与当初李老三对自己的承诺还真他妈是一脉相承。

就是与他郑某人的猜想有些不同。

当初在他家里,李老三哔哩吧啦说了一大通,实话说,郑某人是将信将疑的不,准确地说是不大信的。

如今看来,李老三真是言出有信的君子啊。

“三郎,果是信人呐。”郑守义忍不住竖起大拇哥夸赞。要是这么说,李洵这小子愿意做那天子还真就没啥问题。

诚如李三所言,不过就是这屁用不顶的“辽王”换了个外套嘛。

对于李三当初所言,张德同样持有一定怀疑。也是直到此时张德才能确信,李老三所言不虚。

看着李三郎赤诚的脸,张德甚至为自己的怀疑感到羞惭,感到愧疚。诚心实意地拱手道:“三郎至诚君子也。”看看李洵,问道,“三郎所言,却不知大郎如何抉择?”

如何抉择?

李洵的脑细胞在飞速旋转,都快转散黄了,可是想不明白啊。

不是……

不是让小爷选么?

这是选么?小爷我有的选么?

不自觉的,李洵右手就想往腰间摸一摸,要不要跟这几个欺人太甚的老匹夫拼了算了。鱼死网破吧,互相伤害吧。

不让小爷好,谁都别想好!

就在李洵快要走火入魔的时候,耳边忽然传来三叔的话语声。

便见唐公整容道:“想必你等都有耳闻,哀帝有一子在幽州。”

郑守义道:“是有耳闻。”这事儿安娃子亲口跟他说的,憋了好多年了,老屠子也没有敢探问。

“此事属实。当年刘四在洛阳时意外救得此子,送来幽州。便是那常在阿爷身边那个孩儿。”李枢密看向侄子,一字一顿地说,“洵哥儿,机遇便在此中了。若你不愿做这天子,我等可以立那孩子。

你愿领兵,就去做将军,愿为官理民亦可。

但是。”李老三抬起右手食指,端端点着大侄子的鼻头,道,“不论你做什么,不得有损于大唐,亦不得谋求报复。

当初大兄身故,郑郎、张郎等,甚至于秦郎,皆撑了我上位,这不必遮掩。薛阿檀几个,我也是跟他们谈过的,这都没什么好讳言。

你不要说你心里没有怨愤。

异地而处,有怨气正常,没怨气才见了鬼。

但是,不管你有什么怨气,当时也只能这样,没有更好地选择。

你若觉着委屈,那就是委屈你了。

好,那么现在就给你一个机会。是做一只笼中鸟,还是做一雄鹰翱翔苍穹,路怎么走,你自己选。

不过,我建议你不要留在塞内。

去辽东,去漠北,去安西皆可。

你若有本事提兵平了渤海,就去做渤海都督。

能恢复安西,便就去做安西王。

能讨平南诏,就做云南王。

能平岭南,就是岭南王。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建议,不是命令。”

只看李老三轻挑眉梢,总结了中心思想。“好了,既然说是你自己选择,那就一定是你来选。哪怕你愿留在塞内也都随你,呵呵,只是我觉着,男子汉大丈夫,大唐男儿,去塞外,更有天地供你驰骋。”